新聞中心

您的位置: 首頁 新聞中心院內新聞詳細

中醫追求的醫學三境界

發布時間:2022-11-30 08:14 本文來源: 名醫館

中醫追求的醫學三境界

邵章祥

成都市龍泉驛區中醫院

邵章祥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

我的恩師原成都中醫學院著名中醫內科學家彭履祥教授(1909-1982),學識淵博,醫術精湛,1977年邀請到北京中醫研究院全國中醫研究班授課講學。他曾諄諄教導:“中醫名言‘醫者易也’,言醫學大道;‘醫者意也言中醫思維;‘醫者藝也’,言德藝雙馨;是大醫精誠的精神實質體現,中醫追求的醫學三境界,對中醫學術的發展,仁心仁術的弘揚,具有重要意義”。我銘記恩師的教誨,覃思心悟,感慨萬千,醫學境界,令人追求,心得體會,茲述如下。

醫者易也

“醫者”,醫易同源。“易也”,易學之理。《周易》之“易”,其意有三:“變易”,宇宙萬物不停變化之中,推動萬物生生不息。“不易”,宇宙萬物變化軌跡規律,促進萬物生息有序。“簡易”,易學智慧結晶,大道至簡,用陰陽和六十四卦注釋宇宙萬物的生化變通,借天道以明人事。知此三易,方明易學變易之理,大道之源,故清代醫家章虛谷曰:“易為大道之源,醫理,儒理俱在其中”。

陰陽之道。日月為易,日為陽,月為陰,易象陰陽。陰陽源于伏羲時期,《易傳·系辭下》曰:“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易傳·系辭上》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是故法象莫大于天地,變通莫大于四時。”太極者,為天地未分之初;兩儀者,為陰陽已分之時;四象者,為四季寒暑太少陰陽更替;繼之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而化生萬物,太極圖成為古代先賢認識和闡釋宇宙萬物生化規律的總模式。《周易》以卦爻符號注釋宇宙萬物生成變化基礎。陰陽二爻代指天地,陰陽是天地萬物生化本源;乾坤二卦蘊含天地,天地化生萬物。陰爻陽爻相配,乾坤二卦起始,二爻經過三次排列組合而成八經卦,六次則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以天地萬物萌發、生長、變化的六十四階期,表達宇宙萬物象態規律,預測自然與人類社會萬般諸象、兇吉禍福。《莊子·天下篇》曰:“《易》以道為陰陽。”陰陽交感互動中和合既濟,萬物運動變化中繁衍生息,陰陽相反相成,相互交感,相互生發,相互推動,是天地萬物生成變化的本源規律,謂之“道”。“道”的根本在陰陽交感變通,《易傳·系辭下》曰:“易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陰陽交感變通為天地之正道,萬物生化之本源,故《易傳·系辭上》曰:“一陰一陽為之道”。成為中華優秀文化千古絕唱,中醫陰陽學說肇啟之源。宋代理學家朱熹曰:“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中醫學源遠流長,源頭活水來自易學之理,故易學譽為中醫理論的淵藪。

自然之道。自然之道,道法自然。《道德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自然之道;宇宙太虛寥廓無間,肇基化元。“一”,元氣;宇宙運動精微物質,萬物之源。道化生元氣,故曰“道生一”。“一”,元氣;元氣化生萬物,陰陽相互交感。“二”,陰陽;萬物負陰抱陽,生化消息本元。元氣化生陰陽,故曰“一生二”。“二”,陰陽;陰陽相互交感,內含神機。“三”,神機;陰陽交感變化莫測,生息有序之機。陰陽內含神機,故曰“二生三”。“三”,神機;陰陽交感之機,神明之府。神機是陰陽五行生克制化之本,氣化升降出入之機,萬物生化之源。神機化生萬物,故曰“三生萬物”。自然之道以唯物辯證方法觀察宇宙萬物,《道德經》曰:“道可道,非常道。”“常無,欲觀其妙;常有,以觀其徼。”“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經》用含蓄簡樸語言,闡發深邃哲理,閃爍智慧光芒。精辟論述自然之道,元氣化生萬物,陰陽交感,神機運化。并指明“有”與“無”玄機妙義,弘揚唯物變通思想,為人類認識世界,順應自然,開啟智慧之門。

中和之道。《易傳》蘊含“中和”理念,《易傳·乾卦·彖位》曰:“保合太和”;《易傳·觀·觀彖》曰:“中正以觀天下”。春秋老子曰:“沖氣為和”,孔子曰:“和而不同”。《國語·鄭語》曰:“和實生物。”《禮記·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為道之本,和為道之法;中因和而正,和因中而平。“致中和”是“中和之道”的核心理念。“和”為調和,“中”為準繩,“致中和”是天地萬物達到最佳狀態。“中和之道”成為中醫學理論重要思想,養生防病的最佳理念,人類追求達到的最理想的“中和”狀態。《黃帝內經》貫穿了“中和之道”的理念,如《素問·生氣通天論》:“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圣度”。《素問·至真要大論》:“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素問·湯液醪醴論》:“平治于權衡,去宛陳莝。”故《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傷寒論》指明治病求本的要旨:“陰陽自和者,必自愈”。《景岳全書》:“和方之制,和其不和也”。“務在調平元氣,不失中和貴也。”故中醫又稱“中和”之醫。

生生之道。生生之道,以人為本。《黃帝內經》上承《易經》、《道德經》的陰陽之理,從天地人時的整體觀念,闡釋人類生命生機生氣生息的生生之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成為《黃帝內經》陰陽學說綱領,中醫理論基石。人生之本,本于陰陽。《素問·寶命全形論》曰:“人生有形,不離陰陽。“陽化氣,陰成形”(《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素問·寶命全形論》)。“故四時陰陽者,萬物之始終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順四時而適寒暑變化,和喜怒而安飲食起居,把握陰陽,順應自然,調攝精氣,濡潤臟腑,全真養神,強健體魄,保護生命,益壽延年。《素問·上古天尊論》為《黃帝內經》開宗明義第一篇,專論生命真諦養生之道曰:“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故《素問·刺法論》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疾病發生,《素問·評熱病論》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應扶正以御邪,而扶正御邪的機要,重在扶持正氣以驅除病邪。保養人體元真之氣,疏利氣血,和調五臟,以養生生之氣。發揮自主調理,促進“陰陽自和”,達到陽生陰長,陽舒陰布,陽和陰化,“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平陽秘,有利推動自身調控機樞,完善自我管控,自我調節,自我修復,自我防御的自穩機制,激發機體固有的抗病、祛病、愈病能力,使“陰陽自和”,邪祛病愈,故曰“治病必求于本”,而本于陰陽。

明代醫家張景岳《類經圖翼·醫易義》闡明:“醫者,易也;具有陰陽動靜之妙。醫者,意也;合陰陽消長之機。雖陰陽已備于《內經》,而變化莫大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也,一此陰陽也;醫易同源,同此變化也。”中醫學“起于易,隱于道,顯于醫”。陰陽之道,中醫基石;自然之道,智慧之門;中和之道,調致中和;生生之道,以人為本;鑄成了醫學大道之靈魂。學習醫道必過知道、悟道、得道三關。知道,知曉醫道博大精深;悟道,領悟醫道真諦要旨;得道,才能把握開啟醫學大道之門的鑰匙。

醫者意也

“醫者意也”,中醫意析思維名言,臨證思維真要,融貫于醫者運用博大精深的醫學理論,獨具特色的思維方法,四診合參的診法技巧,神機靈動的心悟神會,對患者疾病證候,相關意象信息,詳察細審,分析判斷,謀慮決策,以探求疾病機理本源,病證證候真象,辨病辨證分型論治,確定理法方藥的整個思維過程之中,達到思維求真,治病求本的境界。

醫意沿革。“醫者意也”,源于《易傳·系辭上》曰:“圣人立象以盡意”。以“觀物取象”的意象思維融入《黃帝內經》,《素問·五運行大論》曰:“天地陰陽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確立人體“藏象”、“脈象”和“司外揣內”,“援物比類”意象思維方法。“醫者意也”,“意”的含義主要指思維,在《黃帝內經》已有明示。《靈樞·本神》曰:“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成謂之志,因志而成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其意、志、思、慮、智形成完整的思維過程,而以“意”為思維的主體,所以“意”主思維。故元·曾世榮《活幼心書》曰:“意者,心之所發也。”后世醫家進而對“醫者意也。”的認識。《后漢·郭玉傳》曰:“醫之為言意也,腠理至微,隨氣用巧,針石之間,毫芒即乖,神存于心手之際,可得解不可言也。”認為醫者治病療疾神存乎心手之際謂之醫意。晉·程本《子華子》曰:“醫者,理也;理者,意也。”認為醫學理論運用臨床診治疾病的思維理念謂之醫意。元·醫家朱丹溪《局方發揮》曰:“古人以神圣工巧言醫,又曰:“醫者,意也”。以其傳授雖的,造詣雖深,臨機應變,如對敵之將,操舟之工,自非盡君子隨時反中之妙,寧無愧于醫乎?”認為醫者臨證審時度勢,臨機應變謂之醫意。醫者神圣之業,應深刻理解“醫者意也”的內涵蘊義。

醫意求真。醫意是以人為本,病人為重,生命至上;醫者為標,思維求真,治病求本。“真”是本元。即天地萬物,時空自然,人類生命之本元。“真”從天地人時的本元規律,呈現陰陽、三才、四時、五行、五運六氣、五臟六腑、十二經絡、不同層次的醫理脈絡,構成天地人三才一體的醫學模式,凸顯中醫獨特的生命觀、健康觀、疾病觀、防治觀,體現以人為本,病人為中心,治病救人,維護健康的核心理念。《素問·寶命全形論》曰:“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與天地同道,與自然同律,天人合一,身心合一,調理人體自身心態行為與自然、人際、社會和諧共生,有利身心健康。”《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提出“治未病”的理念,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瘥后防復,防重于治。注重“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強身固本,以不變應病毒之萬變。《素問·湯液醪醴論》指出“病為本,工為標”,醫者應從天地人時于一的整體觀,充分運用中醫理論和思維方法,意象思維、靈感思維、變易思維、辨證思維、經驗思維、邏輯思維,融會貫通,隨機應變,探微索隱,尋覓病證真象本質規律,辨證施治,治病求本,達到“標本已得,邪氣乃服”(《素問·移精變氣論》)。故孫思邈《千金翼方》曰:“夫道之為言,實為意也。”

意有靈犀。意有靈犀源于心腦神機靈動,抒發神韻心悟,孫思邈《千金翼方》曰:“神存心手之際,意析毫茫之里”。神機靈動,神韻油然而生。神機默運,治病如神;神機觸發,出神入化;神機妙用,機圓法活。節律應運而至。地有經水,人有經脈;神機氣化,升降出入;調和致中,中正和平;思維敏捷,聰明理達。靈感隨機而發。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王琦教授,創立中醫體質學說,來自《黃帝內經》。當他讀到《陰陽二十五篇》,腦海萌發對人體質分型的設想思維,隨之迸發靈感,在當代社會語境下創造新的分法,一直沿著中醫體質這條路線研究,終于鑄成《中醫體質學》。故曰:“神存心手之際”。心悟因心腦神機抒發而生,《素問·天元紀大論》曰:“道生智,玄生神”。《素問·八正神明論》言“帝曰:何為神?岐伯曰:請問神,神乎神,耳不聞,目明心開而志先,慧然獨悟,口弗能言,倶視獨見,適若昏,昭然獨明,若風吹云,故曰神”。神是耳不能聞,目可以視,心有感受,口不能言,如風吹云,可見又不見,變化莫測謂之神。神雖不能直覺,但可目明睿智,觀察思維,心開靈動,智慧然而生,獨自心悟神會。《素問·氣交變大論》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此之謂也”。《靈樞·順逆肥瘦》曰:“夫圣人之為道也,明于日月,微于毫厘。”醫者從容坐鎮方寸之中,運籌帷幄天地之間,大至蒼茫天地,小至精微毫厘,天地人和,理法方藥,膽大心細,治正方圓,故曰:“意析毫茫之里”。

醫意無垠。醫意經天緯地,宏含宇宙,包羅萬象,意境無垠。“陰陽者,天地之道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陽五行,五運六氣,道法自然。“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也”(《靈樞·歲露》)。“天布五行,以運五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藏。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傷寒雜病論·序》)。藏象經絡,形神合一,“升降出入,無器不有”(《素問·六微旨大論》)。“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焉”(《丹溪心法·郁》)。“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臨證辨析,把握病機,“欲療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機”(《神農本草經·序》),“審察病機,無失氣宜”,“謹守病機,各司其屬”(《素問·至真要大論》),審機識病,“諸風掉眩,皆屬于肝”(同上)。辨別真假,“大實有羸狀,至虛有盛侯”(《醫宗必讀》)。辨證施治,“觀其證脈,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傷寒論》)。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統籌兼顧,標本兼治;因勢利導,三因治宜。病證重危呈現假象,“甚者從之”,“熱因熱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素問·至真要大論》)。調理陰陽,以平為期。“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素問·至真要大論》)。“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王冰注釋》)。“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陽得陰助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陰得陽生泉源不竭。”(《類經圖翼》);“水谷精微陰以化,陽和布護氣斯充”(《時方歌括》)。醫意無微不至,無隱不究;吸納新知,開放包容;繼往開來,深邃無垠;啟迪心靈,開拓思維;發皇古義,固本開新;與時俱進,創新意鏡;充滿無限的生機活力。2020年突發新冠肺炎,病毒狡詐兇殘,不斷變異,空前未有,中華民族以岐黃之術,抗擊新冠肺炎,大顯身手,發揮關鍵作用,取得舉世矚目的抗疫成效,彰顯中醫藥特色優勢和盎然生機,林立于世界醫學之列,正如《靈樞·官能》曰:“法于往古,驗于來今,觀于窈冥,通于無窮”。

臨床意析。臨床意析貫穿疾病診療過程之中,運用四診八綱,詳察證候,司外揣內,見微知著,探求疾病本源真象,明確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勢;正確診斷、辨證、治法、遣方用藥,決定臨床療效的關鍵。唐代名醫許胤宗強調臨證重在思慮,精通切脈識病醫者,意也,在人思慮。又脈候幽微,苦其難別,意之所解,口莫能宣。且古之名手,唯是別脈,脈既精別,然后識病。”清代俞牟《續醫說》強調意治“在診療疾患時重視“意治”,在運用時當遵法而不泥于法,遣方而不盡準其方”。主張“病萬變,藥亦萬變”。清代醫家俞嘉言《寓意草》中主張診治病證注重意析,“一病當前,先以意為運量,后乃經之以法,緯之以方,《內經》所謂微妙在意者是也。”清代醫家許宣治《怡堂散記·又病治方》提出臨證要會意“醫者,意也。臨證要會意,制方有法,法從理生,意隨時變,用古而不為泥古,是真能用古者。”清代醫家陳修園《醫學心傳》中指明學仲景之法,應心領神會,規矩方圓,“仲景之方法,猶規矩也,有方外之方,法外之法。其中奧旨,可以意會,難以言傳。貴能越規矩之外,不離規矩之中,云為神妙”。清代醫家錢潢《傷寒溯源集》指出:“圣賢立訓之規矩有限,病情變幻伎倆無窮”。治病既應力求規矩,又須靈活變通,故孫思邈《千金翼方》曰:“醫者意也,善于用意,即為良醫”。

醫者藝也

“醫者藝也”,是醫者道德意術品質行為的集中體現。道德是中華文化的精髓,《莊子·繕性第十六》曰:“夫德,和也;道,理也”。而中醫藥植根于中華文化的沃土,融自然、哲學、人文于一體的生命科學,蘊含豐富的道德內涵。醫道是以天地人時合一的整體觀探索人類生命生生本元和疾病防治規律方法的根本原理。醫德是以仁和精誠為核心理念,仁心仁術,治病救人,維護生命的行為規范。醫意是醫道醫德的思維求真,醫術是醫道醫德的載體升華。 “醫者藝也。”則是醫道醫德醫意醫術的展現發揮,融合而成至精至誠的仁心仁術,成為醫者追求大醫精誠、德藝雙馨的最高境界。

德藝雙馨。“醫者藝也”,出自宋代名家沈括《良方·序》:“醫誠藝也,方誠善也,用之中節也。”認為醫確為精湛技藝,方確為精良方藥,用之恰好達到治病的目的。清代溫病學家吳鞠通“懷救世之心,秉超悟之哲”,“抗志以希古人,虛心以師百氏”,著《溫病條辨》、《吳鞠通醫案》、《醫醫病書》等經典。他在《醫醫病書·醫字論》中指出醫者“凡有巧思者,藝也。”又在《醫醫病書·醫德論》中曰:“天下萬事,莫不成于才,莫不統于德。”“醫也,儒也,德為尚矣”。強調醫者德才兼備,以德為尚。并以精湛技藝,濟世救民,知行合一,德藝雙馨的踐行精神詮釋“醫者藝也”。吳鞠通繼溫病學大師葉天士《溫熱論》創溫病學衛氣營血辨證之后,著《溫病條辨》創立溫病學三焦辨證,從而完善了溫病學衛氣營血三焦辨證理論體系,創辛涼名方桑菊飲、銀翹散;清熱、清宮、清絡三法,并在《溫病條辨》(卷四·雜說·治病法論)論治內傷外感病證,匠心獨運,猶如治國治軍的將相。在書中曰:“治外感如將(兵貴神速,機圓法活,去邪務盡,善后務細,蓋早平一日,則人少受一日之害);治內傷如相(坐鎮從容,神機默運,無功可言,無德可見,而人登壽域)。”被奉為論治外感內傷疾病的臨證指南。

藝以德為先。《禮記·樂記》曰:“德成而上,藝成而下”,藝以德為先。《易傳·卦·坤》曰:“君子以厚德載物”。厚德者以德為尚,為人敦厚,心胸寬廣,豁達坦蕩,光明磊落,寧靜淡泊,心存仁愛,治病救人,視為己任,濟世扶危,助人為樂。清代醫家徐靈胎醫理精深,論著頗多,在《醫學流源論》中有經典名篇“用藥如用兵論”,以用兵之道論用藥之法。用藥治疾,如用兵除暴,切忌濫用,“知己知彼,多方以治之”。以戰術比喻醫術,提出治病十條原則,推崇“孫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盡之矣”。他通曉天文,興修水利,濟世活人,德誠藝精。清代文學家袁牧撰寫《徐靈胎先生傳》“贊曰:紀稱德成而先,藝成而后,似乎德重而藝輕,不知藝也者,德之精華也。德之不存,藝于何有?人但見先生藝精技絕,而不知其平素之事親孝,與人忠,葬枯粟乏,造修輿梁,見義必為,是據于德而后游于藝者也”。高度贊揚徐靈胎藝精技絕,藝以德為先的風范品質。

仁心仁術。仁心仁術是德誠術精仁愛精神的凝聚。“天覆地蓋,萬物悉備,莫貴于人”。《千金翼方》曰:“人命之重,有貴千金”。濟世活人,救死扶傷,醫者神圣職責,必須具有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愛護生命的仁愛之心。故曰:“醫者仁心。”孫思邈《大醫精誠》明確:“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醫者以仁愛之心,用精湛的醫術,濟世救人,惠澤百姓,獲得安康,故曰:“醫乃仁術”。金·醫家劉元素《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曰:“夫醫道者,以濟世為良,以愈病為善。”遵循的仁心仁術職業道德。元·戴良《丹溪翁傳》稱翁:“執心以正,立身以誠。”良醫處事,心正德誠,淡泊名利,清正廉潔,治病救人,義不容辭。清代醫家喻嘉言《醫門法律》主張“為醫之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于約”,并提出“醫仁術也,仁人君子,必篤于情。篤于情,則視人猶己,問其所苦,自無不到之處。”“則問者不覺煩,病者不覺厭,庶可詳求本末,而治無誤也。” 視病人如親人,精心治療。蘇耽橘井泉香,董奉杏林春暖,壺翁懸壺濟世,華佗青囊救人,仁心仁術,大醫精誠。中醫歷代涌現出許多德高藝絕的名家,如醫圣張仲景、藥王孫思邈、中醫藥學家李時珍、溫病學大師葉天士等垂范后世,永遠敬仰。

仁醫仁政。中醫學是人文科學與生命科學結合,不僅具有醫人醫病的理論體系,而且蘊含醫世醫國的理政方略。仁醫仁政,同根同源,同出一理,一脈相承,滲透中華文化的血脈,《靈樞·師傳》曰:“夫治民與自治,治彼與治此,治大與治小,治國與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唯順而已矣。順者,并獨陰陽脈,論氣之逆順也,百姓人民皆欲順其志也”。無論治民治己,治國治家,貴在和順。為政之道,順應民心,尊重民意,重視民生,順暢條達,政通仁和。故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指出:“上醫治國,中醫治人,下醫治病。”治國、治人、治病,一理之舉。唐代良相魏征《諫太宗十思疏》諫言:“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此雖言治國理政,政通仁和。而且是攻讀醫典,求本溯源;鉆研岐黃,正本清源;行醫職業,必積德義;學臻德仁,至理名言。有北宋名臣范仲淹“不作良相,便為良醫”的典故名言,為之傳頌。中醫藥文化蘊藏豐富的治國理政的智慧方法,“以人為本”,以人民為中心,群眾利益為根本,毛澤東主席著作光輝篇章《為人民服務》。“道法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改善生態環境,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批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善于準確應用中醫思維理念,深刻形象,巧妙傳神,精辟闡述治國治政方略。20184月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開發座談會講話指出:“‘長江病了’,而且病得還不輕,治好‘長江病’,要科學運用中醫整體觀,追根溯源,診斷病因,找病根,分類施策,系統治療”。“通過祛風驅寒,舒筋活血,調理臟腑,通絡經脈,力求藥到病除”。“建立健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制,做到‘治未病’,讓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

培育仁才。人才興,中醫興。彭履祥教授在數十年醫學生涯中,為培育德才兼備的中醫仁才,總結出“學貴有心”的治學育人之道。一忠心。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獨創的醫學理論體系,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卓越貢獻,要以忠誠的愛國之心,愛中醫,學中醫,用中醫,報效祖國,造福于人民。二仁心。醫乃仁心仁術,要以真誠的仁德之心,學醫必精,為醫必仁,救死扶傷,甘于奉獻,成為真正的藝精德誠的民醫。三恒心。學醫要有堅持不懈的恒心,水滴石穿的精神,攻讀經典,感悟臨床,勤求古訓,博采眾長,拜訪名師,渴求技藝,博極醫源,精勤不倦,薈萃精華,終成大器。四細心,醫乃生命所系,生死攸關,神圣之業,至精至微之事,要尊愛生命,恪盡職守,細心縝密,精益求精。五匠心。中醫學是一門理論科學性和臨證藝術性相結合的臨床醫學,醫者必須知識淵博,醫理精深,勤求博采,精于臨證,識病辨證,知常達變,遣方用藥,機圓法活,靈活變通,獨具匠心。六耐心。要衷心理解病人身心遭受疾病摧殘的痛苦,耐心診治,不厭其煩,從藥物調治,飲食調養,心理疏導,用語言舉動為病人送上溫暖,驅散心中陰霾疑云,增強信心,早日康復。七虛心。祖國醫學,博大精深,人生有涯,學無止境,知己之短,學彼之長,取長補短,學習虛心,摒棄門戶,容納百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發皇古義,融匯新知,傳承發揚,開拓創新。他以言傳身教,盡心竭力,培育德才兼備人才,造就德藝雙馨明醫。


作者簡介:邵章祥,中醫內科主任中醫師,彭氏內科〈原成都中醫學院教授,我國著名中醫內科學家彭履祥)傳人,四川省中醫藥學會第五屆仲景學說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首屆四川省名中醫,首批四川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指導老師,第三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現聘任為成都市龍泉驛區中醫醫院(三級甲等中醫院)邵章祥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專家(邵章祥主任中醫師于今年5月經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定"2022年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專家”)。

掃一掃 手機端瀏覽

中醫追求的醫學三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