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養生】小寒來啦,這款五元補雞湯一定要收好!
發布時間:2025-01-05 14:20
本文來源: 院辦

時光荏苒,歲月
小寒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3個節氣,標志著冬季的深入,天氣愈發寒冷。在中醫理論中,寒為陰邪,易傷人體陽氣,因此小寒節氣的養生重點在于防寒保暖、強身健體。結合中醫理論和傳統膳食,推薦一款適合小寒節氣的養生膳食--“五元補雞湯”。

五元補雞湯中的“五元”指的是龍眼肉、荔枝肉、紅棗、蓮子、枸杞子這五種中藥材,其中,龍眼肉、荔枝肉、紅棗性溫,味甘,可補益心脾,益氣養血,安神助眠;蓮子、枸杞子性平,味甘,可補脾益腎。五元補雞湯融合了五種中藥材的精華,具有補氣益精、補血養陰、驅寒強身的功效,特別適合冬季寒冷天氣食用。
(一)材料準備:
母雞一只(約1500克)、龍眼肉、荔枝肉各30克、紅棗30克、蓮子30克、枸杞子30克、生姜幾片、料酒適量、鹽適量。
(二)制作步驟:
雞的處理:將母雞去毛、去內臟,洗凈后斬塊(也可整只燉煮,根據個人喜好)。
藥材準備:將龍眼肉、荔枝肉、紅棗、蓮子、枸杞子洗凈備用。
燉煮過程:(1)將處理好的雞塊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清水,大火燒開后撇去浮沫。(2)加入桂圓肉、荔枝肉、蓮子、紅棗、生姜片和適量的料酒,轉小火慢燉。(3)燉煮1.5-2小時后,雞肉熟爛,湯汁濃郁。(4)最后加入枸杞子,繼續燉煮5-10分鐘,加鹽調味即可。
(三)注意事項:
燉煮過程中要保持小火,以免湯汁燒干。
枸杞子應在最后加入,以免煮爛影響口感和藥效。
根據個人口味和體質,可適當調整藥材的用量。體質偏熱者可減少桂圓肉和荔枝肉的用量,體質偏寒者可適當增加。(個人體質可于治未病中心詳細咨詢醫生)
早睡晚起:遵循《黃帝內經》中的“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原則,早睡可以養人體的陽氣,晚起可以養人體的陰氣,有助于維持身體內的陰陽平衡。
注重保暖:小寒時節氣溫極低,應特別注意保暖,尤其是頭頸、背、手腳等易受涼的部位。外出時可佩戴帽子、圍巾,穿高領衣服和保暖鞋襪。背部保暖可穿著棉或毛背心,以保腎陽。
飲食多樣:在注重溫補的同時,也要保持飲食的多樣化,精粗搭配,葷素兼吃。同時,腎主咸味,心主苦味,冬季飲食應遵循“少食咸,多食苦”的原則,以補心氣、固腎氣。苦味食物可以減少腎陰不足引起的虛陽偏亢。
治未病亞健康慢病門診是治未病中心亞專科門診之一,秉承“未病先防、欲病早治、既病防變、瘥后防復”的理念,針對體質偏頗、慢性疲勞綜合征(長期氣短懶言、精力不集中、久坐或受寒所致肩頸腰酸痛)、更年期綜合征、女性身體調養、免疫力低下(反復感冒、體虛多汗、脾胃功能失調)、病前狀態(脂肪肝、高脂血癥、高尿酸血癥、臨界高血壓)和病后修復狀態(術后、腫瘤放化療間歇等)進行調理。
門診以“五位一體”綜合調理為特色,輔以中醫四診儀、經絡檢測儀、紅外熱成像儀等現代中醫診療設備,融合中藥及外治手段(針刺、艾灸、拔罐、火龍罐、刮痧、穴位埋線、穴位貼敷等)、心理疏導、運動指導,改善和提升人體健康狀態,預防疾病的發生,延長壽命。

付雯 中醫師 碩士研究生
擅長:運用中醫辯證論治治療內科各種常見病、多發病,并專長于失眠、頭痛、眩暈、感冒、咳嗽、心悸、胃痛胃脹、便秘、腹瀉、肥胖、各種頸肩腰腿疼痛的治療及亞健康狀態調理。
出診時間:
周一上午、周四下午、周六上午(治未病亞健康慢病門診)
周二上午、周三晚上(治未病睡眠門診)
出診地點:成都市龍泉驛區中醫醫院治未病中心A301(青臺山路222號門診一樓兒科旁)
聯系電話:028-60659164
掛號方式:關注成都市龍泉驛區中醫醫院智慧醫院→點擊預約掛號→選擇青臺山院區→選擇治未病中心門診的亞專科治未病亞健康門診/睡眠門診。

掃一掃 手機端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