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技術】運動醫學-踝關節鏡下微創小切口解決“大”問題
發布時間:2024-06-29 09:39
本文來源: 院辦

汪某,女,69歲,患者于3+月前發現右足背及右足跟腱處無明顯誘因出現包塊,行走時疼痛及活動受限,為求解決問題,于是來到我院骨傷科就診。術前核磁共振提示:1.距骨前外側、脛骨后側多發囊腫;2.多發骨質骨髓水腫、小囊變
劉志強醫生解釋道,踝關節囊腫是一種多發生在肌腱旁的疾病,多因治療后反復發作。若采取傳統開放式手術,切口較大,且對周圍軟組織干擾嚴重,導致出現潛在的瘢痕疼痛及瘢痕壓迫癥狀,且影響美觀。骨傷科副主任徐馳團隊根據患者病情及癥狀,經討論后決定為患者行關節鏡微創手術,即踝關節鏡輔助下右踝關節清理+右足、踝多發囊腫切除術。在醫生的細心講解下,且汪女士既往有腰椎微創手術史,對微創手術的效果滿意,于是同意了微創手術治療。
術前標記體位

術中精細操作,切除病灶
術中,在患者右踝后部內外側分別做一約8毫米長的微創小切口,清理增生滑膜、受損軟骨,徹底切除所有囊腫,整個手術時間短、出血少,手術順利完成,術后患者疼痛明顯緩解。
術后切口僅8毫米
微創手術術后,患者即能進行屈伸活動、肌肉力量等方面的功能鍛煉。
醫生查房指導患者功能鍛煉
徐馳主任提到
關節鏡手術主要適用于
膝關節半月板縫合、游離體或異物取出
軟骨移植、微骨折治療等
我院骨三科(關節、運動醫學)
已常規獨立開展關節鏡相關手術
技術成熟
能為更多的骨關節、運動損傷患者
提供更加優質、安全的診療服務
Ankle Arthroscopy也就是我們熟悉的踝關節鏡,在踝關節內或外側取8毫米左右的小切口,通過進入關節腔內的鏡頭,把里面的結構通過光纖傳送到外面的屏幕上,將病灶可視化,再用工具對病變處進行治療,我們就稱之為踝關節鏡手術,是一種微創手術。
踝關節鏡在踝關節中的運用越來越廣泛,比如踝關節的感染、痛風、距骨骨軟骨損傷、關節游離體、跟腱疼痛、足跟疼痛、踝關節撞擊綜合征、踝關節不穩等,越來越多的疾病都能在關節鏡下進行微創、精細化的治療。
關節鏡微創手術具有切口小、出血少、恢復快、對軟組織牽拉損傷少、無須截骨、視野清晰、利于保護關節軟骨等優點,同時還可降低切口不愈合以及感染等的發生風險。
徐馳主任講解道:
運動醫學以“精準微創、功能至上、早期康復、重返運動”為宗旨,以強調功能康復為特點,以關節鏡技術為主要手段,專注于各種關節疾病、運動損傷及其他運動系統相關疾病的診斷、治療和康復,根據病情不同程度,采取不同的治療措施,重視關節穩定性重建的意義和對關節軟骨重要性的保護。
畢業于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現任四川省老年醫學會健康管理專委會委員、四川省中醫藥信息學會痹癥專委會委員、四川省老年醫學會運動醫療專委會委員、四川省國際醫學交流促進會骨與軟組織腫瘤專委會委員、成都市龍泉驛區骨科質控中心專家、成都市龍泉驛區運動醫學質控中心專家。獲四川省脫貧攻堅工作先進個人、成都市對口支援工作先進個人、成都市龍泉驛區衛健局第三屆、第四屆“最美醫者”等榮譽稱號,發表SCI論文一篇,在《中國矯形外科雜志》等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0余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承擔四川省中醫藥管理局科研課題1項。 擅 長: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髖關節發育不良、重度髖、膝關節炎、骨與軟組織腫瘤、半月板損傷等膝關節疾病;髖、膝關節置換及翻修術、四肢骨折內固定術、關節鏡手術。
曾在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骨科、四川省人民醫院、 北京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運動損傷科(關節鏡治療)進修學習,在國家級期刊發表論文數篇。現任龍泉驛區運動醫學專業質量控制中心專家組成員。
擅 長:四肢骨折、關節骨性關節炎的中西醫結合治療及膝關節病關節鏡治療術。
畢業于成都中醫藥大學中醫骨傷專業,曾于西安紅會醫院進修肩、肘、膝、踝關節鏡。
擅 長:半月板損傷、前后叉韌帶損傷、肩袖損傷、關節炎等疾病的診治。

我院骨傷科為四川省省級重點中醫專科,技術力量雄厚、技術精湛,現有高、中、初級職稱醫護人員81名,其中醫生31人,護理50人,碩士研究生18人。現有床位200張,目前開放床位150張,分別為骨一科(創傷)50張,骨二科(脊柱)50張,骨三科(關節、運動醫學)50張。
開展了人工全髖、半髖、全膝關節置換、單髁置換、髖膝關節翻修、脊柱前后路減壓植骨內固定、脊柱微創(PKP、PVP、椎間孔鏡)、肩關節鏡下肩袖修補、膝關節鏡下韌帶重建、踝關節鏡下滑膜病變切除、踝關節鏡下距骨骨軟骨損傷治療、四肢骨折內固定、四肢矯形、皮瓣轉移、斷肢再植、骨與軟組織腫瘤等手術治療。
同時,骨傷科具有明顯中醫特色優勢,開展了中醫正骨療法,手法復位小夾板外固定、理療、中藥外敷、自制藥酒溻漬、拔罐等傳統治療,長期堅持運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各種骨傷科疾病,療效顯著,在區域內處于領先地位。



掃一掃 手機端瀏覽